首页 栏目首页 > 行业 > 正文

首个全国生态日|七里海:端牢生态“铁饭碗”

.天津北方网讯:“杜绝农药,少用化肥。我们七里海稻田蟹,在整个华北地区市场都能叫得响!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全都有!”提起稻蟹生态化立体种养,宁河区七里海镇任凤村村民杜乃合难掩骄傲。

.“1只成年蟹差不多有2两半,现在已经长到1两半左右了。等到中秋节,这批养了近2年的河蟹就能上市,最近几天可得盯住生长情况。”立秋这天,年过花甲的杜乃合挽起裤腿,扎进田间忙碌着。


(资料图)

.世界三大古海岸之一的七里海湿地,是京津冀地区的重要生态资源,素有“天然氧吧”“京津绿肺”之称。因数千年来海陆变迁积蓄的养分滋润,这里水草丰美,出产的河蟹青脊背、白肚皮,膏满黄肥。

.杜乃合生活的七里海镇,毗邻七里海湿地核心区,这里河流汇聚、临将入海。镇村将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协调起来,积极打造“七里烟波,蟹美小镇”,经济发展严守生态“红线”,生产出的农产品绿色无污染,带动乡村发展,增加农户收入。

.守着七里海湿地这个“聚宝盆”,杜乃合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养蟹了。到2016年年底,他养殖的河蟹已达5000多亩,成了远近闻名的养蟹带头人。他的妻子开了农家院,美味的蟹黄面吸引许多游人入住,两口子的生意做得红火。

.那时,为发展经济,七里海湿地里修公路、建公园、搭鱼塘,每年约有百万人次进入,生态系统不堪“重负”,湿地面积缩小,水质变差,野生动植物群落日渐衰微。

.为给湿地“疗伤”,原七里海湿地公园关停,2017年进行彻底整改,同时,宁河区制定了《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规划》,启动了土地流转、引水调蓄、苇海修复、鸟类保护等十大工程。自此,6万亩苇田和3.5万亩水域得到有效呵护,湿地环境和水质明显改善。杜乃合和养殖户们曾忙碌过的那片湿地,现在已成为鸟儿的栖息地,消失10多年的震旦鸦雀、中华攀雀、文须雀翩跹而至。

.杜乃合一家响应政府号召,带头搬出了湿地核心区,他明白只有生态变好了,养蟹产业才能持续发展下去。再次创业,他承包了生态红线外的近百亩土地,“一水两用、一地双收”,巧妙利用水稻和螃蟹之间的生态关系进行稻蟹混养。

.“从此,我们再也不用给水稻喷洒农药了,因为田间的虫子正好成了螃蟹的饵料,现在每亩地的收益能达到4000多元。”杜乃合说。

.有了老杜的带头效应,稻蟹混养很快在七里海镇田间地头推广开来,大家纷纷吃上了“生态饭”。宁河区农业农村委主任任绍辉说:“稻蟹综合混养每亩平均总收入与同等条件下水稻单作相比能够提高1倍以上,大幅度提高了土地资源和水利资源的利用率。今年全区稻蟹混养面积达到20.87万亩,预计中秋节时能实现稳粮增效、稻渔双赢。”

.据了解,七里海河蟹是有名的清道夫,它是杂食性动物,喜欢吃水中的浮萍、杂草和浮游生物等,让水质更加清澈,而且能够与鱼虾等物种和谐共生。去年,为保护生物多样性,改善水生态环境,宁河区对河道水域人工增殖放流了大批蟹苗,预计今年中秋节到来时,膏肥体壮的河蟹会自动爬上岸,任由游客捕捉,为乡村旅游增添新乐趣。

.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党组书记、主任田秀静介绍,为进一步巩固拓展七里海湿地修复保护成果,今年以来,宁河区创新制定并完善了七里海湿地保护与综合利用实施方案,拟在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建构形成“4321”总体功能体系,即谋划实施四项生态修复重点工程,三类重点生态产业项目,两类生态线性工程项目和一个价值转化研究院,进一步践行“两山论”,走深走实“两化路”。

.据介绍,宁河区今年着力推进全市首个“两山”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即“小七里海”项目,在“能感受、不影响;能进去、不破坏;能互动、不伤害”的“三能三不”前提下,通过打造生态场景、生态产品,让游客有更好的生态体验,带来更多生态消费,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,打通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的路径。(津云新闻编辑邓坤伟)

关键词:

最近更新

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

Copyright © 2005-2023 创投网 - www.xunjk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联系我们:39 60 29 14 2@qq.com
皖ICP备2022009963号-3